早前跟友人一起跑到
小月的工作室,學習手工裝訂書本。
那是非常難得的學習經驗。我學懂了如何做japanese binding和coptic binding,而且,我更學懂了另一些東西。
收拾
小月的工作室總是窗明几淨。她總是會指導我們把上一個步驟用過的工具收拾好,或者,直接在我們埋頭苦幹時靜悄悄地把東西拾好。於是,下課的時候,桌上整潔乾淨,過去幾小時彷彿不存在過。而且,一邊工作一邊收拾的好處是,工作時沒有多餘的東西拌手拌腳,動作都俐落多了。我知道這一向是巧婦在廚房裡的鐵則,從前家政老師也會教的,但就是一直沒有上心,只覺煩。從前在家裡做手作,我管叫作開壇,因為我會把用過的東西都散在自己的周圍。有時,這樣的確會影響做手作的心情,只是我沒有多關心。但,今天感受過在工作途中收拾乾淨的清爽美好,我就知道,這是我要學習要培養的新習慣。
細節
做手工書,說難不難,說易不易,重點都在細節。要如何握好界刂刀、如何界刂出直線、如何塗漿糊…這些或許都是小事,卻是一本書做的美不美的關鍵。我自己也是做手作的,卻一直有著中國人的習氣,做事比較大刀闊斧,鍾情意外美(你去博物館看看唐三彩,自會明白)。這沒有甚麼好與不好的,我玩手工印章玩得如此興起,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意外美:印的墨色不夠或弄花了一點點,其實中間自有它若隱若現或展示其工藝性的美態。只是,我是有點過份的,小月多次提醒我,操作時刀鋒不要向著自己、鎚子拿高時不要向著自己的臉…其實,我在操作工具時,時時都好像有自殺傾向一般的把工具指向自己,不自覺的,但自虐的壞姿勢嚇著旁人,從前也有人唸過我的。但,當了解到,細節就是關鍵,這就是時候要向這些細眉細眼的自虐說永別。學習日本人的仔細也好、保留中國人的大刀闊斧也好,細節,不能小窺。
教學
教學是甚麼一回事呢。這是我常常問自己的問題。我想,這也是小月常問自己的問題吧。在她的課上,一次又一次看見小月在教學上的心思。可以用白膠漿的,但漿糊弄起來比較乾淨;可以用宣紙的,但雙宣比較堅韌不易溶…都是思想著初學者的能力。界刂刀要如何握、針要如何拿,紙要如何摺,難道大家就不會?但,好不好,是另一回事。小月會告訴我們,一般我們是如何做的,而這樣做的問題是甚麼,再教授她的一套。先unlearn,再learn。教書的,或許不需要在學科上得到怎樣大的成就,而是要有教學的技巧。而教學的首要技巧,應該就是要考量學生的需要、能力、心理…
得著真多。感恩。